新闻动态
曹仙姑秘传:观太极图法
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导引法 动静内外调·延年益寿高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曹仙姑(1040-1115),本名曹道冲,字希蕴,北宋著名女道士,赵州宁晋(今河北邢台宁晋县)人,为宋初大臣曹利用的族孙。她自幼好学,21岁隐居少室山,后受箓于閤皂山,成为道教内丹派重要人物。宋徽宗时期,因精通丹术、诗文与琴艺,被征召至京城,赐号“清虚文逸大师”“道真仁静先生”,并敕封“文逸真人”。其著作包括《文逸曹仙姑大道歌》《老子注》等,但多已散佚,仅部分诗文与丹诀见于后世文献。
图片
具体操作法:
进行观太极图法时,需以身立定,保持身体稳定。接着,将舌尖轻抵上腭,这是气功修炼中常用的“搭鹊桥”之法,有助于气机的升降。然后,微闭双眼,目光注视鼻尖,使心神内敛,排除杂念。接下来,调整呼吸,运气于身,通过意念引导,使心火下降至涌泉穴(位于足底),同时肾水提上泥丸宫(位于头顶)。如此反复运气三十六次,以达到调和阴阳、疏通经络的目的。
配合炼功的药方:
为了更好地配合观太极图法的修炼,还可以服用“明目流气饮”。此药方由当归、白芍、生地、龙胆草、柴胡、黄连、枝子(栀子)、丹皮等九味中药组成。其中,当归、白芍、生地等具有养血滋阴、柔肝明目的功效;龙胆草、柴胡等则能清肝泻火、疏肝解郁;黄连、栀子、丹皮等则能清热凉血、解毒消肿。大黄则需用酒煮晒干,反复煮晒三至七次,以增强其泻火通便的作用。以上九味药,用水煎服,每次服用一杯。
解读:
有一首诗这样描述修炼观太极图法的境界:“降龙伏虎说有年,龙不降兮虎不眠。若把两般相制伏,行看沧海变桑田。”这里的“龙”和“虎”分别代表着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气。修炼此法,就是要通过调和阴阳,使体内的阳气和阴气达到平衡。当两者都被制伏时,就能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,仿佛沧海都能变成桑田。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但形象地表达了修炼此法的神奇效果。
一、操作步骤
1. 身形基础:
①立定:双脚平行站立,重心下沉,脊柱正直,形松意静,为气机通畅奠定基础。
②舌抵上腭:舌尖轻触上腭龈交穴,沟通任督二脉(“搭鹊桥”),促进经气循环。
③目视鼻尖:微闭双目,神光内敛,避免外视扰神,达到“收视返听”的入静状态。
2. 调息存想:
①心火降涌泉:意念引导心火(属阳)沿任脉下降至足底涌泉穴(肾经井穴),以温煦肾水,防其寒凝。
②肾水升泥丸:引肾水(属阴)沿督脉上升至头顶泥丸宫(上丹田),制约心火亢盛,实现“水火既济”。
③行功三十六口:以呼吸为媒介,一吸一呼为“一口”,通过三十六次循环强化气机升降,暗合《周易》阳数之极(九)的四倍,象征周天运转。
二、配合药方“明目流气饮”
药方组成:
①清热泻火:黄连、栀子、龙胆草清肝明目,丹皮凉血散瘀。
②养血柔肝:当归、白芍、生地滋阴补血,缓急止痛。
③疏肝利胆:柴胡疏解肝胆郁热,大黄(酒制)通腑泻热,引火下行。
④配伍特点:以“清上实下”为纲,既治标(消肿止痛)又固本(滋水涵木),与功法“心肾交济”理论呼应。
三、内丹学暗喻
1. “降龙伏虎”的隐喻
①诗中“降龙伏虎”指调和心神(龙为性,属火)与肾精(虎为命,属水),通过功法使“龙不降兮虎不眠”的失衡状态转为“沧海桑田”的和谐境界,象征内丹修炼中性命双修的终极目标。
②陈撄宁评价其《大道歌》“三分之二高谈玄理,三分之一劝人断绝俗情”,强调该法兼顾哲理与实践。
2. 太极图的修炼意象
功法名“观太极图”暗含阴阳互根、动态平衡的宇宙观。修炼时意念引导的“水火升降”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循环相契合,体现“无极生太极”的内丹修炼次第。
【应用价值】
1. 临床评价
①该法被《福寿丹书》等文献列为“治目疾法”之一,结合药方形成“导引+方药”的综合疗法,适用于肝火上炎、阴虚火旺导致的目赤肿痛。
②现代推拿学将其纳入“导引技术”,认为其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眼部气血循环,与中医“肝开窍于目”理论相符。
2. 养生意义
①强调“动静结合”,以静功调息为主,避免剧烈动作损耗元气,适合不同体质人群。
②国家体育总局将其原理融入健身气功设计,如“舌抵上腭”“目视鼻尖”等细节成为标准化调身要求。
曹仙姑观太极图法融合了道教内丹学、中医脏腑理论及导引术精华,其“心肾交济”的核心思想与“降龙伏虎”的象征体系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智慧。从北宋至今,该法历经道教修炼、医学应用与现代科学阐释,始终是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